茶叶有哪些品种?六大茶类全解析,轻松选对适合自己的好茶

我一直觉得,了解茶,得从它的“出身”开始。茶叶看似简单,但背后其实藏着一套完整的体系。我们平时喝的茶千差万别,有的清香扑鼻,有的醇厚回甘,还有的放久了反而更香——这些差异,其实都源于一个核心标准:发酵程度。正是这个看不见的过程,把茶叶分成了六大类:绿茶、白茶、黄茶、青茶(也就是乌龙茶)、红茶和黑茶。每一类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轨迹,也决定了它们的颜色、香气和口感走向。

比如我第一次喝绿茶时,就被那股清新的豆香和微微的涩感吸引了。后来才知道,这是因为绿茶是不发酵茶,采摘后迅速杀青,锁住了鲜叶的本味。而红茶完全不同,它全发酵,茶汤红亮,喝起来温和甜润,特别适合早晨搭配牛奶。中间的乌龙茶则是半发酵,像铁观音、大红袍,既有绿叶的清香,又有红汤的醇厚,属于“跨界高手”。发酵就像一场化学魔术,让同一种茶树叶子,演变成风格迥异的饮品。

按发酵程度划分的六大茶类

说到茶叶分类,最科学也最常用的方式就是看发酵程度。这可不是简单的“发霉”,而是茶叶内部多酚类物质在酶的作用下氧化的过程。发酵越深,颜色越重,滋味也越浓。我刚开始学茶的时候,总以为颜色深的就是“老茶”,后来才明白,关键在于工艺。

绿茶是典型的不发酵茶,发酵度0%-10%。制作过程讲究“快”,采下来就高温杀青,阻止氧化,所以保留了最多的天然成分。代表品种有西湖龙井、黄山毛峰,喝起来清爽提神,夏天来一杯特别解乏。白茶呢,微发酵,10%-20%,工艺极简,日晒萎凋为主,像白毫银针、寿眉,味道清淡柔和,放几年还会转化出枣香蜜韵。

黄茶是小众但有趣的类别,轻发酵,10%-20%,特点是“闷黄”工艺,让叶子轻微变黄,产生独特的锅巴香。君山银针就是典型,泡开后根根直立,像在跳舞。乌龙茶属于半发酵,15%-70%跨度大,香气层次丰富,从清香型铁观音到浓香型岩茶都有,很多人爱上茶,就是从一口岩韵开始的。

红茶是全发酵茶,80%-100%,经过揉捻和充分发酵,茶黄素和茶红素大量生成,汤色红艳,滋味甜润。正山小种、金骏眉都是高端红茶的代表,尤其金骏眉,用芽头制成,金毫显露,香气似花似果似蜜。最后是黑茶,后发酵茶,像普洱熟茶、安化黑茶,可以长期存放,在微生物作用下慢慢陈化,越陈越香,冬天煮一壶,暖身又舒服。

茶叶品种形成的地理与工艺因素

我一直相信,好茶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。同样是绿茶,为什么西湖龙井就是比普通绿茶贵?答案藏在产地里。浙江杭州的狮峰山一带,气候湿润,云雾缭绕,土壤偏酸,种出来的龙井群体种茶树,氨基酸含量高,自然就鲜爽甘甜。这就像葡萄酒讲“风土”,茶也有自己的“山场”。

不同地区的海拔、气温、降水、土壤结构,都会影响茶树生长节奏和内含物质积累。比如武夷山的岩茶,长在丹霞地貌的岩石缝中,矿物质丰富,造就了独特的“岩骨花香”。而云南大叶种茶树,天生多酚类物质丰富,适合做普洱茶,经得起长时间发酵和储存。

但光有好原料还不够,工艺才是点石成金的手。同样的鲜叶,炒青、烘青、晒青做出来的绿茶风格完全不同。我见过老师傅手工炒龙井,每一步火候、手势、时间都要凭经验拿捏,稍有偏差,香气就变了。再比如黑茶的渥堆发酵,需要精准控制温湿度,让有益菌群参与转化,才能出醇厚口感。

工艺还决定了茶叶的形态。碧螺春卷曲如螺,是因为边炒边揉;君山银针挺直如针,靠的是特殊包揉技法。这些细节,既是技术,也是艺术。可以说,地理给了茶灵魂,工艺赋予它生命。当我们端起一杯茶,喝到的不只是味道,还有那一方水土和一代代匠人的心血。

每次朋友问我“中国最好的茶有哪些”,我总会从一个故事讲起。小时候去外婆家,逢年过节招待客人,桌上总少不了几泡好茶。那时候不懂什么等级,只记得一壶水滚开,茶叶舒展,满屋飘香。后来才知道,那些被人们口口相传、奉为经典的茶,其实早有定论——它们就是“中国十大名茶”。这个称号最早出自1959年全国农业展览会上的评选,虽然后来版本略有出入,但核心名单一直稳定。这些茶不只是味道出众,更承载着地域文化、历史传承和工艺精髓。

在我看来,十大名茶像是一张中国的风味地图。每一种都扎根于特定的山水之间,带着地方的独特气息。它们分布在江南的烟雨茶园、闽北的丹霞岩壑、西南的古老茶山……有的清雅如诗,有的浓烈似酒。而最让我着迷的是,这些茶虽然风格各异,却都能在某一瞬间击中人心——可能是第一口的鲜爽,也可能是回甘时的悠长。今天我想带你走进这张地图,先从最熟悉的绿茶开始。

绿茶类名茶:龙井、碧螺春等

说到中国名茶,绿茶一定是头牌。在我的记忆里,春天的味道就是一杯明前龙井。西湖龙井位列十大名茶之首,不是没有道理的。每年清明前后,杭州狮峰山一带的茶农就开始忙碌,采摘一芽一叶初展的嫩梢。经过手工炒制,茶叶扁平光滑,色泽翠绿,泡开后汤色清亮,香气是典型的豆香或兰香,入口鲜醇甘爽。我特别喜欢用玻璃杯冲泡,看叶片缓缓沉降,像一场无声的舞蹈。

但你知道吗?真正的西湖龙井只有核心产区的“狮龙云虎梅”五个地方产的才算正宗。有一次我去当地茶农家买茶,他笑着告诉我:“外面卖的‘龙井’很多其实是浙江其他地方的炒青,外形像,味道差得远。”这句话让我记到现在。真正的顶级龙井,喝完嘴里会有一种清凉感,像是山间的风拂过舌尖。

另一个让我念念不忘的绿茶是洞庭碧螺春。它产自江苏太湖的东山和西山,名字来源于其卷曲如螺的外形和碧绿的色泽。最有意思的是它的采制时间——通常比龙井还早,三月上旬就能喝到头采茶。当地人说“吓煞人香”,形容它的香气浓郁到让人惊讶。确实,打开罐子那一刻,你会闻到一股强烈的花果甜香,这是因为茶树与桃、李、杏等果树间种,互相影响了风味。

碧螺春的制作讲究“手不离茶,茶不离锅”,全程手工揉捻成螺状,毫毛披覆,泡出来白毫浮动,像星点洒在水中。喝起来滋味鲜爽带甜,几乎没有苦涩感。我一直觉得它是女性茶友的最爱,温柔细腻,适合安静午后慢慢品味。

除了这两款,黄山毛峰也是十大名茶中的绿茶代表。它来自安徽黄山,条索细紧微卷,形似雀舌,白毫显露。干茶带着淡淡的兰花香,冲泡后汤色黄绿明亮,滋味醇和回甘。尤其高山产区的毛峰,因为昼夜温差大,茶叶内质丰富,喝起来更有层次感。我记得第一次在黄山脚下茶馆试茶时,老板说:“我们这儿的茶,是云雾喂大的。”一句话道出了高山茶的灵气来源。

红茶、乌龙茶及其他类别的代表名茶

如果说绿茶是春天的信使,那红茶更像是冬日里的暖阳。在十大名茶中,祁门红茶是最具代表性的红茶品种。它的原产地在安徽祁门县,有着“红茶皇后”的美誉。最特别的是它的香气,被国际上称为“祁门香”——一种融合了玫瑰、蜜糖和兰花的复合香型,在英文里甚至有个专有名词叫Keemun Bouquet。我第一次在国外茶展上闻到这种香型时,简直不敢相信茶叶能散发出如此高级的芬芳。

祁红分传统工夫红茶和近年来流行的金针、毛峰等新形态。传统工夫红茶条索紧细,色泽乌润,泡出来汤色红艳透亮,口感醇厚顺滑,略带一丝收敛性,非常适合加奶饮用。而高端的祁红金针则选用单芽制成,满身金毫,冲泡后宛如金丝悬浮,香气更为纯净高扬。冬天早晨煮一壶祁红,配上一块点心,整个人都被温暖包裹。

转到南方,福建武夷山的武夷岩茶则是乌龙茶中的王者。大红袍作为十大名茶之一,早已名声在外。很多人以为大红袍是一种茶树品种,其实它更是一个品牌级的称谓,涵盖多种优质岩茶。真正意义上的母树大红袍仅有六株,生长在九龙窠的峭壁上,现已停采保护。现在市面上的大红袍多为拼配或嫁接繁殖的品种茶,但只要工艺到位,依然能呈现出“岩骨花香”的独特韵味。

我喜欢岩茶那种沉稳有力的气质。它的制作工艺极其复杂,包括晒青、摇青、杀青、揉捻、焙火等多个环节,尤其是炭焙过程,决定了茶的最终风味走向。轻火岩茶清香灵动,中火则花香与果香并存,重火茶更是带有焦糖香和木质香,耐泡度极高,十泡之后仍有余韵。每次喝岩茶,我都忍不住感叹:这哪是在喝茶,分明是在品一段山场的故事。

再往南走,到了福建安溪,铁观音便登场了。这款半发酵乌龙茶曾风靡全国,尤其在潮汕和闽南地区,几乎是家家户户的日常饮品。传统的浓香型铁观音讲究“绿叶红镶边”,香气以兰花香为主,滋味醇厚回甘。而近二十年兴起的清香型铁观音,则追求鲜爽高香,外形砂绿油润,汤色金黄清澈,更适合年轻人口味。

不过要说最具传奇色彩的,还得是君山银针。它是十大名茶中唯一的黄茶代表,产自湖南岳阳洞庭湖中的君山岛。这种茶制作时有一道关键工序叫“闷黄”,让茶叶在湿热环境中轻微发酵,形成独特的黄色泽和熟板栗香。最神奇的是冲泡时的现象——芽尖朝上竖立,几起几落,被称为“三起三落”,像在水中跳舞,极具观赏性。我第一次看到这一幕时,差点以为自己眼花了。

最后不能不提的是六安瓜片,它是唯一无芽无梗的十大名茶,全由单片叶子制成。产自安徽六安,采用当地特有的“齐山米谷”茶树品种,每年只采春茶一次。制作过程中要经过“拉老火”工艺,用炭火反复烘烤,形成独特的火香和兰花香交织的风味。喝起来口感醇厚,回甘持久,有种粗犷中的精致感。

这十款茶,每一款都像一位性格鲜明的老友。龙井清秀,碧螺春娇柔,祁红高贵,岩茶刚毅,铁观音灵动,君山银针优雅,六安瓜片质朴……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茶文化的骨架。有时候我在想,也许我们爱的不只是茶本身,而是透过这些茶,触摸到了千百年来中国人与自然、与手艺、与生活的深情对话。

喝茶这件事,我越深入就越觉得它像一场没有终点的探索。早些年我只是按口味选茶,喜欢清新的就喝绿茶,想暖身就泡红茶。后来慢慢发现,每一片叶子背后都藏着一套完整的语言——颜色、香气、工艺、产地,甚至是冲泡方式,都在诉说着它的来历和性格。中国六大茶类,从不发酵的绿茶到后发酵的黑茶,跨度之大,风味之丰富,几乎涵盖了你能想象到的所有味觉可能。今天我想带你一程一程地走一遍这趟“茶叶地图”,从最熟悉的开始,一直走到那些藏在深山里、带着岁月气息的老茶。

绿茶与红茶的区别及典型品种对比

第一次分清绿茶和红茶,是在一次朋友聚会上。有人问我:“你喝的是绿的还是红的?”我当时愣了一下,以为在问颜色。后来才明白,这不只是汤色的问题,而是整个制作逻辑的不同。绿茶是杀青优先,高温快速破坏酶活性,把鲜叶的绿色和清爽牢牢锁住;而红茶恰恰相反,它要让酶充分作用,通过萎凋、揉捻、发酵,把原本的青草味转化成甜润的果香或花香。一个追求“保鲜”,一个讲究“转化”,这是它们最根本的分歧点。

我常拿龙井和祁红来做对比。春天的时候,泡一杯明前龙井,那是一种近乎透明的绿,带着嫩豆香和一丝山野的清冽,喝下去嘴里像是被溪水洗过一样干净。可到了冬天,换上一泡祁门红茶,汤色红亮如琥珀,香气扑鼻而来——玫瑰、蜜糖、还有一点点木质调,入口温润醇厚,喉咙里慢慢泛起一股暖意。这两种茶,一个代表了生命的初生状态,一个象征着成熟的沉淀,风格截然不同,却都能让人安静下来。

还有人问我:“红茶是不是就是外国人才喝的?”其实完全不是。中国的红茶底蕴深厚,除了祁红,云南的滇红也特别值得说。滇红用大叶种茶树鲜叶制成,芽头肥壮,满披金毫,泡出来汤色橙红透亮,滋味浓强饱满,带明显的薯香或焦糖香。我在昆明一家老茶馆第一次喝到正宗滇红时,惊讶于它的力量感——不像江南红茶那么含蓄,它是奔放的、热烈的,像高原阳光直射在脸上。相比之下,福建的正山小种则更显细腻,尤其是传统烟熏款,带着松木香,仿佛能闻到武夷山清晨的雾气。

绿茶这边也不只是龙井一家独大。安徽的太平猴魁,叶片长大如手掌,两叶抱一芽,冲泡后舒展如兰,香气幽远,有种冷峻的兰花香,喝起来甘甜却不张扬。而六安瓜片呢,全由单片叶制成,没有芽也没有梗,经过拉老火烘焙,火功香和兰花香交织,口感醇厚得像在嚼茶叶的筋骨。每一款绿茶都有自己的脾气,有的温柔似水,有的刚劲有力,关键是你能不能读懂它。

乌龙茶、白茶、黄茶与黑茶的特色品种

如果说绿茶和红茶是两极,那乌龙茶就是中间那条流动的河。它半发酵,既有绿茶的清香,又有红茶的醇厚,但又不属于任何一边。我最早接触乌龙茶是从潮汕功夫茶开始的,那种小杯快冲的方式,一下子就把茶的层次打开了。第一泡是花香,第三泡出果香,第五泡还能喝到炭火烘焙后的焦糖香,十泡之后依然有底韵,真是越喝越精神。

铁观音是我认识的第一款乌龙茶。清香型的铁观音色泽砂绿,香气高扬,像是雨后花园里的兰花香,清新扑鼻;而传统浓香型的则经过足火烘焙,颜色更深,滋味更浓,回甘更强,适合老茶客。不过真正让我爱上乌龙茶的,是武夷岩茶。大红袍不必多说,“岩骨花香”四个字已经道尽精髓。但其实水仙、肉桂这些品种也同样精彩。水仙偏柔和,有粽叶香和木质香;肉桂则辛辣刺激,俗称“霸道肉桂”,一口下去,口腔里像刮过一阵山风。

再来说白茶,这是我近年来越来越爱的一类茶。它的工艺极简——萎凋加干燥,几乎不做干预,所以有人说白茶是“最接近自然的茶”。福建福鼎产的白毫银针,只采单芽,满披白毫,泡出来汤色浅黄,味道清甜柔和,像春日里的一缕微光。寿眉虽然等级低些,但陈化几年后反而更有味道,药香、枣香层层叠出,尤其适合煮着喝。去年冬天我感冒了,朋友送来一泡五年陈的老寿眉,煮完喝下两杯,整个人都松了下来,那种温暖是从胃里升起来的。

黄茶是个容易被忽略的角色,但它真的很特别。君山银针就是黄茶中的明星,产自洞庭湖中的小岛。它有一道叫“闷黄”的工序,让茶叶在湿热环境下轻微发酵,形成独特的黄色汤色和熟板栗香。最神奇的是冲泡时,芽尖朝上竖立,一起一落,像水中芭蕾,看得人心都静了。我也试过蒙顶黄芽,四川雅安的特产,干茶嫩黄油润,泡开后甜润顺滑,有点像高级版的绿茶,但多了一层温润感。

最后说到黑茶,很多人第一反应是“减肥茶”或者“粗茶”,其实这是一种误解。黑茶是典型的后发酵茶,时间越久,味道越醇。湖南的安化黑茶,有千两茶、茯砖、天尖等多个品类。茯砖最特别的是里面有“金花”——一种学名叫冠突散囊菌的益生菌,在特定温湿度下发酵而成,呈点状分布,看起来像金色的小花。这种菌不仅让茶汤更醇厚,还能助消化。我在安化茶农家喝过刚出窑的茯砖,第一口有点土腥味,但几泡之后,竟然喝出了类似普洱熟茶的陈香和甜润。

说到普洱,它其实是黑茶体系里的独立存在。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,分生普和熟普。生普随时间自然陈化,从青涩走向醇和;熟普则是人工渥堆发酵,模仿几十年的自然变化,速度快但风味独特。我收藏了几饼2010年的勐海生普,每年拿出来喝一次,明显感觉到它的转变——从最初的强烈苦涩,到现在入口即化的绵滑,中间还带出梅子香和樟木香。这种能被时间雕刻的茶,真的让人着迷。

这六大茶类,就像六种不同的人生阶段。绿茶是少年,清澈明亮;红茶是青年,热情稳重;乌龙茶是中年,复杂深邃;白茶是隐士,淡泊自然;黄茶是文人,内敛雅致;黑茶则是长者,历经沧桑却愈发温和。你不需要全都喜欢,但了解它们,就像认识了更多类型的朋友,生活也因此变得更宽广了一些。

喝茶这件事,对我来说从来不只是解渴。它更像是一种自我对话的方式——早上泡一杯清冽的绿茶,像是在跟自己说“今天要清醒一点”;傍晚煮一壶陈年熟普,仿佛是在安慰忙碌了一天的身体:“慢下来吧”。可刚开始那几年,我根本不懂这些。买茶全靠包装好看,或者听店员一句话就下单,结果喝到嘴里不是太苦就是闷得慌。后来才明白,选茶不能只看名气,关键是要懂自己的身体和心情需要什么。

现在我去茶山、逛茶市、参加品鉴会,不再盲目追名逐利,而是学会用鼻子闻、用舌头尝、用心去感受。每种茶都有它的性格,而我们要做的,是找到那个能和自己频率对上的那一款。这过程有点像谈恋爱,合适比惊艳更重要。下面我就从口感、香气、功效这些角度,聊聊我是怎么一步步学会挑茶的,也希望你能从中找到属于你的那一杯好茶。

根据口感、香气与功效选择茶叶

第一次真正意识到“茶要按需求选”,是我连续熬夜后心慌手抖的那次。朋友递来一杯冷泡白毫银针,说:“试试这个,别再喝浓红茶了。”我半信半疑地喝了两口,那种清甜润泽的感觉居然慢慢压下了胸口的燥热。几天后翻资料才知道,白茶性凉,清火降燥,特别适合上火或疲劳时饮用。而我当时还在拿浓烈的滇红当提神利器,简直是火上浇油。

从那以后,我开始留意不同茶的属性。绿茶未发酵,保留了大量茶多酚和咖啡碱,提神醒脑效果强,但也容易刺激肠胃,空腹喝多了会胃疼。所以我现在只在上午喝绿茶,而且偏爱明前头采的龙井或碧螺春,它们氨基酸含量高,鲜爽甘甜,不像夏秋茶那么涩。如果你也容易紧张、失眠,那晚上千万别碰绿茶,哪怕味道再喜欢也得忍住。

红茶就不一样了,全发酵让它变得温和许多。茶多酚转化成了茶黄素和茶红素,不仅汤色漂亮,对胃的刺激也小。我在冬天最爱煮一壶滇红金针,加点姜片和红枣,整个人从脚底暖到头顶。这种茶特别适合手脚冰凉的人,尤其是女性经期前后,喝一杯温润的红茶,比热水袋还管用。不过要注意的是,市面上有些所谓“高档红茶”其实是香精调味的,闻着特别香,喝完舌根发腻,反而伤身。真正的优质红茶,香气是内敛的,入口顺滑,回甘持久。

乌龙茶算是最百搭的一类了。轻发酵的清香型铁观音走的是花香路线,适合年轻人日常饮用;中重度发酵的武夷岩茶则更有厚度,岩骨花香之间藏着炭火烘焙的沉稳气息,老茶客尤其钟爱。我自己在饭后喜欢来一泡肉桂,不仅能解油腻,还能让思路更清晰。但乌龙茶也有讲究,比如空腹不宜喝浓香型,否则容易心悸。建议新手先从轻焙火的开始尝试,慢慢适应再深入。

白茶这几年越来越火,很多人冲着“越陈越好”去买老白茶。但我发现,新白茶其实更适合大多数人。特别是夏天,冷泡寿眉或白牡丹,清凉甘甜,自带防晒降暑的效果。而三年以上的老白茶更适合煮饮,药香明显,对付咳嗽、喉咙痛很有效。有一次孩子感冒不肯吃药,我就用老寿眉煮水给他当茶喝,没想到他连喝了两天就说嗓子舒服多了。

黄茶虽然小众,但真的值得体验一次。君山银针那种熟板栗香混合着毫香的感觉,温柔得像母亲的手抚过额头。它性质接近绿茶但更柔和,适合那些想喝绿茶又怕刺激的人。至于黑茶,尤其是普洱熟茶和茯砖,是我家厨房常年备着的“消化助手”。每次聚餐吃得太撑,煮上一壶加陈皮的熟普,不出半小时就觉得肚子里轻松了。而且这类茶存放时间越长越醇厚,喝起来没有负担,晚上也能安心享用。

不同季节与人群适宜的茶叶推荐

这些年我养成了一个习惯:按季节换茶。春天阳气升发,我喜欢喝点明前绿茶,像是西湖龙井、黄山毛峰,那一口鲜灵感能把整个冬天积攒的沉闷都扫出去。有时候也会搭配一点轻发酵乌龙,比如漳平水仙,既有花香又不会太寒凉,正符合春日“生发而不躁”的节奏。

到了夏天,高温让人烦躁,这时候冷泡白茶就成了我的救星。取一小撮白牡丹放进冷水瓶里,放冰箱几个小时,拿出来晶莹透亮,喝一口满嘴清甜。要是出门晒久了,回家再来杯冰镇的金银花白茶,瞬间降温不说,连皮肤都不那么容易出油了。当然,体质虚寒的人还是要控制量,可以搭配一点红茶交替饮用。

秋天干燥,最容易出现口干舌燥、皮肤起皮的情况。这时候我会转向半发酵或轻发酵的乌龙茶,比如凤凰单丛的蜜兰香,或者冻顶乌龙。它们既有香气又有润感,既能润肺又能提神。有段时间我每天对着电脑写作,眼睛干涩得厉害,改喝桂花乌龙之后,竟然感觉整个人都滋润了不少。秋天也是存茶的好时机,很多茶在这个季节更容易稳定转化。

冬天寒冷,自然是黑茶和红茶的主场。我喜欢在早晨煮一壶安化黑茶,配上燕麦粥,既暖胃又耐饿。晚上则换成低咖啡因的老熟普,帮助睡眠的同时还能调理肠道。有一次朋友来做客,她说最近总是睡不好,我就让她带了一饼八年的勐海熟普回去。一周后再见她,她说每晚睡前喝一杯,竟然能自然入睡了,连褪黑素都不用了。

不同人群也要有不同的选择。学生党用脑多,白天可以适量喝点绿茶提神,但不要空腹喝,最好搭配点坚果或早餐一起。上班族久坐易疲劳,建议午后来一泡岩茶或滇红,既能缓解困倦又不至于影响晚上的休息。中老年人肠胃功能减弱,更适合温和的黑茶、红茶或老白茶,既能助消化又能调节血脂。女性朋友生理期前后避免寒凉茶类,可用玫瑰红茶或姜枣茶代替。小孩子如果非要喝茶,首选淡一点的老白茶,清热又不伤脾胃。

回头想想,我曾经以为喝茶只是件小事,直到某天发现自己已经可以根据天气、情绪甚至当天吃了什么来决定泡哪一壶茶时,才明白这早已成了生活的一部分。选茶不是追求贵不贵、稀不稀有,而是看你能不能在万千滋味中,找到那一款让你身心舒展的存在。它可能很普通,也可能藏在不起眼的角落,但只要对上了频道,就会成为你生活中最踏实的陪伴。

上一篇:广东产什么茶叶?揭秘英德红茶、凤凰单丛、新会柑普茶等五大特色名茶
下一篇:茶叶水解药吗?揭秘喝茶影响药效的真相,这些药物千万别用茶送服

发表评论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